金年会,金年会官网,金年会登录,金年会注册,金年会app下载,在线体育投注,电竞投注平台,真人游戏平台,金年会数字站河南有两个任性的老板,一个是于东来,大家都说他“一不开心,就放假”,另一个老板是崔培军,他是“一言不发,就发钱”。
崔培军是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的老总,他的工厂五千人,不打卡不签到,员工却从不迟到,靠的是自觉和向心力。
1965年2月,崔培军出生在河南省长垣市魏庄镇后参木村的一户贫困农家。黄河滩边的盐碱地难以耕作,饥饿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。家中常年的主食是红薯和胡萝卜,白面馒头是奢侈品。崔培军曾回忆:“每天睁眼想的就是怎么填饱肚子,怎么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。”
14岁那年,因家贫辍学的他,背着一箱赊来的眼镜,独自踏上前往上海的火车。在繁华的上海街头,他白天摆摊卖眼镜,夜晚蜷缩在桥洞下,用报纸裹身御寒。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,更让他意识到:“想要改变命运,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。”
1981年,崔培向维修千斤顶和起重机。他背着工具包走遍工地,手被油污浸得脱皮,却练就了精湛的手艺。一次,矿山的起重机故障导致停产,他连续36小时不眠不休抢修,最终用一包烟钱换来矿长的信任,从此在行业内小有名气。
1983年,他迎来人生转折点。在江浙学习电气技术时,他敏锐发现高低压电器的市场需求,用借来的300元采购零件组装设备,一举拿下30万元订单。当客户提出用汇票结算时,他坚持要现金:“穷孩子只有摸到钱才觉得踏实。”扛着两大袋钞票回家的路上,他第一次感受到“财富的重量”。
1987 年,崔培军带着 6 个同乡扎进大同的煤海。在零下 30 度的严寒中,他们用冻僵的双手搭建起京包防腐工程公司的厂房。4 个月没出过工地,吃住都在工棚里。 崔培军说。这段经历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个千万,也埋下了对制造业的深深情结。
1992 年,当他在大同的事业如日中天时,长垣县的 回归工程 像磁石般吸引着他。回乡的路却让他震惊:两公里的村道颠坏了汽车变速箱。那一刻我就决定,要把厂子建在家门口,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。
2002 年,崔培军投资 2500 万元,在长垣黄河滩区打下第一根桩基。推土机轰鸣着推平芦苇荡,工人们在泥泞中铺设铁轨。那时候没有图纸,我就带着技术员在现场比划。 崔培军卷起裤腿,踩着泥浆指挥施工,活脱脱一个泥腿子企业家。
2008 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,起重机行业遭遇寒冬。崔培军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:把产品价格砍掉 25%!高管们急得跳脚,财务报表上的赤字像刀割一样刺眼。我赌钢材价格会暴跌。 崔培军眼神坚定。
三周后,钢材价格果然腰斩。河南矿山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,车间里灯火通明,工人们三班倒赶工。那段时间,我们连轴转了三个月,瘦了十斤。 老员工张师傅回忆道。这场豪赌让河南矿山一战成名,也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。
2018 年,崔培军再次语出惊人:我们要造智能起重机! 在一片质疑声中,他投入 1.2 亿元建起智能制造产业园。机械臂在车间里飞舞,激光切割机喷出蓝色火焰,这个传统制造企业正经历着凤凰涅槃。
2015 年,崔培军带着河南矿山叩开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大门。在 ISO/TC96 会议上,这个操着河南口音的企业家据理力争:中国起重机的标准,应该由我们自己说了算!
2024 年,河南矿山主导制定的 ISO 12480-3《起重机安全使用》国际标准正式发布。当崔培军在日内瓦举起证书时,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。这不是我个人的胜利,是中国制造业的胜利。 他说。
如今,河南矿山的起重机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港口、矿山轰鸣。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,印有 矿源 标识的起重机昼夜不停地装卸货物;在塞尔维亚的铜矿区,智能起重机正将矿石精准投放。
员工是我的家人,父母是我们的根。 崔培军说。2012 年,他创办了中秋孝文化节,连续 13 年宴请员工父母。2025 年,4000 名员工父母乘坐 77 辆大巴畅游苏杭,老人们在西湖畔的合影刷爆朋友圈。
在河南矿山的厂区,孝 字标语随处可见。每个新员工入职,都要上一堂孝道课。2023 年,员工林文帅在自贡火灾中勇救 24 人,崔培军亲自为他颁奖:这就是孝文化的力量,爱父母的人,自然会爱他人。
2003年秋,一名女孩因交不起学费到工厂求职。崔培军当场掏出5000元:“书必须念,钱我来出!”次年他成立助学基金会,20年累计资助4200余名大学生,发放助学金3300万元。长垣一中的荣誉校长办公室里,挂满受助学生的合影,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“崔爸爸”。
2013年,他为家乡平安建设捐款500万元;疫情期间捐赠百万口罩;每年小麦丰收季,给员工放假回家割麦,还发600元“农忙补贴”。员工王建国的母亲住院,没等开口,5万元已打到账户。老人含泪说:“这钱带着地瓜干的香味。”
2023年年会,他将1亿元现金垒成“钱墙”,让员工限时数钱。女工王霞手指发抖数出9.78万元,他笑着又搬来500万:“接着数!”这种“简单粗暴”的激励方式,让公司离职率常年低于2%。
从300元起家到年销百亿,崔培军用22年书写了中国制造的草根逆袭史。他证明了商业成功与人文情怀可以共存:当多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时,他坚持将15%利润投入研发,用孝文化凝聚团队,用真金白银托起无数梦想。正如他所说:“企业是社会的细胞,挣钱是为了反哺这片土地。”这位黄河儿子的人生,恰似他打造的起重机——既有钢铁的硬度,又有土地的温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